——记致公党河南洛阳总支一支部副主委、洛阳市科技局农村科技科科长(中)李晓云
作为洛阳市科技局农村科技科的科长,她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帮助乡镇企业争取资金和政策扶持,多次组织农民申报农业产业化集群、富民强县项目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帮助农村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助力百姓脱贫致富。
作为致公党员,她积极组织科技扶贫进农村、“同心·健康行”义诊、“六一”献爱心、送温暖慰问贫困家庭、国家“扶贫日”走进帮扶村等社会服务活动,推动同心实践基地建设发展,扶贫助困。
她将科技工作干部、致公党员的角色相融合,把专业技术、国家政策、侨海资源、基层人脉等结合起来,满腔热情投入农村科技工作和扶贫工作。
她就是洛阳总支一支部副主委、洛阳市科技局农村科技科科长李晓云。
做好繁重的“琐碎”事
“不好意思,刚刚在开会,让你久等了。”初次见到李晓云是在她的办公室,对她第一印象就是说话干脆利索、做事认真务实。工作繁忙的她,不时有工作上的事情或者电话需要处理,她抱歉的一笑,接过文件阅读一遍,很快就找出问题所在,拿起电话也是对答如流,言辞中没有半点推脱,虽忙却不乱。
虽多次获得先进称号和各类荣誉,李晓云却十分谦逊,“我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还真不知道从何说起,毕竟我做的工作比较琐碎,致公党洛阳总支、科技局农村科的具体工作都在我这里,党内事务、农业科技工作、扶贫工作本来就是繁杂琐碎的事情,样样都要细心,所以干起来会很忙,但其实我就是办事的兵,那些荣誉都是组织和领导对我的鼓励吧。”把自己摆在服务的角色,负责的态度,务实的精神,正是她做好工作的源动力。
说起工作方法,李晓云话多了起来,2011年工作调整到农村科技科工作后,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成为了她的工作重心。对此,李晓云有自己的理解,“产业扶持需要因地制宜,否则,不但百姓享受不到实惠,国家还会白白损失财税收入。”
为了确保工作见成效,她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工作规程”。首先,深入调查研究,“农村扶贫,那肯定要到农村去考察、做调研,找的出穷根才能治得了穷病。”为了摸清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她积极联络县、乡、村相关人员了解现状,收集意见和建议,并多次组织省市相关专家团队,进村入户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其次,确保帮扶方案稳步推进,“穷必有因,我们必须对症下药,帮人要帮到点子上,适合种粮食的旱地,如果引导人家种蔬菜,那就坑了农民。”每次撰写帮扶方案她都要对调研来的结果和建议反复梳理,她常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方案出一点差错可能就要给农民带来成倍的损失”。再次,落实具体帮扶措施,抓住重点环节,完善细节,确保落实到位。最后,对结果进行跟踪评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纠正,确保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正是这样的四步“工作规程”让这位农村科技科的科长,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成了帮助农民致富的贴心人。
“作为一名致公党党员,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为党添光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增砖添瓦,同样必须落实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自2012年加入中国致公党以来,她积极组织洛阳市总支部组织的各种社会服务。从每年春节赴“同心”实践基地洛宁县开展送温暖活动到“三八”妇女节调研留守儿童现状,从参与筹备“环中原”自行车公开赛洛宁站,到“六一”儿童节为贫困山区中小学生送上专场公益演出“少年心・中国梦”和爱牙护牙知识讲座……每一次的社服活动,总也离不了这个既细心又充满爱心的“大姐姐”。
利用资源“借势”扶贫
扶贫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产业扶贫无疑是最有效的扶贫方式,推进产业扶贫缺不了扶持地方企业和引进科技人才支持。李晓云说“地方企业得到支持,地方经济得到发展,百姓就能跟着受益,但地方企业最缺技术支持和科技人才。”
为此,她紧跟国家政策脚步,立足当地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积极申报科技项目。近年来为洛阳成功申报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重大科技专项5项,省级科技富民强县项目13项,省科技惠民(农业信息化)项目4项,帮助地区和企业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科技力量的支持。在政府大力支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的背景下,她积极动员动员部署,充分发挥洛阳市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在原定96个指标的基础上,努力争取指标, 2014年选派了158名、2015年选派了134名科技专家与宜阳、汝阳、伊川、栾川、嵩县、洛宁共6个贫困县的相关涉农292家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带来了584万元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加入致公党后,李晓云敏锐的意识到,致公党的侨海背景,以及党员中的专家和学者,正好有利于自己所负责的农村科技工作,二者能够相结合,必定给农业企业和百姓带来巨大的受益。适逢河南省委统战部将洛宁县确定为全省“同心实践”基地,小界乡是致公党的联系点儿,而洛阳市科技局的定点帮扶对象赵村镇张营村也是在洛宁,如此一来,恰好为两项工作的相互借力创造了便利条件。本着充分利用好资源,为贫困地区百姓做出更大贡献的工作思路。她积极联系洛宁县贫困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发展壮大乡镇经济。组织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市农林科学院的12名农业专家为洛宁县的赵村镇张营村、小界乡制定科技扶贫方案。建议张营村从发展循环农业的角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在积极争取上级资源方面下功夫;对小界乡提出了发展旅游经济、建立旅游环线、发展小规模特色养殖、退耕还林种草、培育商标品牌、标准化种养殖等多项建议,并因地制宜地制定科技扶贫方案。在此基础上,还协调、争取了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对洛宁县的科技项目支持,帮助洛宁获得科技项目经费支持,进一步提升洛宁林果业和养殖业的竞争力。
“不管是国家、社会资源,还是致公党资源,都得来不易,本来也是用在老百姓身上的,如果能充分发挥作用,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当然更好。”李晓云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方法。
为人乐观,谈起工作有条有理的李晓云,在聊到孩子这个话题时,沉默了好一会,“其实我自己知道,在孩子的成长经历中,我的存在并不多,2000年孩子出生的时候,我是工商局的副所长,天天忙的不可开交,孩子一直都是靠老人帮忙带着。2004年调到科技局工作后,离家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每天早出晚归是肯定的,中午也回不去,能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也只剩下休息日了。所以孩子跟老人和他爸爸关系更好些吧,有什么事情也都习惯跟他们说。”说到这里,听得出她语气中带着心酸和内疚,毕竟,可怜天下父母心。
“看到被扶持的企业和项目发展越来越好,对社会产生回报;看到所做的扶贫工作,让贫困地区的百姓因受益而发自内心的笑脸;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坐进窗明几净的教室,无忧无虑的在校园里撒欢。这是我们扶贫前线的工作者最有成就感的时候,那一刻感觉一切付出都值得。”李晓云眼神中充满了幸福地回忆着。
在我国,贫困人口目前还有很多,正如习主席所说“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扶贫攻坚的战斗前线,正需要像李晓云这样用心奉献、默默付出的“积极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