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201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指出:奋力建设现代化农业强省。当前,河南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发展“智慧农业”,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全省农业实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河南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发展“智慧农业”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一是信息枢纽建设加快。作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河南省近年来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并通过实施“宽带中原”战略、“村村通”工程等一系列举措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二是智慧农业成效初显。作为小麦主产区,河南目前已经在9个市建成20个类似站点的“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几年来,全省相继实施了“大田智能物联系统”、“设施农业物联系统”、“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系统”和“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极大地提升了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三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农产品电商发展迅速,截止2016年底,全省现有电商企业超过20万家。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纷纷将河南设为一级电商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长率超过30%。同时,农民电子商务创业培训效果良好。河南省从强化创业培训、提供金融资金支持、开展创业项目、设立创业园区等方面为农村青年提供服务。四是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系统建设。探索利用现有涉农数据资源,建设国家农业粮食大数据创新应用先行区、河南省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河南省优质农产品专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实现数据自动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标准化处理和可视化运用,实现农业资源要素数据共享、农业生产向智慧型转变,为各级政府、企业、农户提供农业资源数据查询服务。
尽管河南“智慧农业”在稳步推进中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建设资金缺乏;对网络认识、应用不够,信息人才匮乏,缺乏获取互联网信息的能力和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法;综合性智能化管理水平还需提高;农民对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还感到很陌生,观念尚待转变;受制于交通条件、人才缺失等因素,广大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远未达到要求,农民网上经营农产品销售存在发货难问题等。
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智慧农业”是促进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河南是我国举足轻重的农业大省,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和输出基地。推动智慧农业,使智慧农业成为河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动力、新常态,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工程。
在新常态下,“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强力加速器,有利于推动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促进农业资源、生产、科技等各方面信息迅速渗透到农村一线,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盲目生产和农产品滞销等问题。
发展“智慧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扎实推进。首先,要紧盯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这个“总抓手”,着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着力提升改造传统农业,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依托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建设一些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农民自己看一看、比一比,亲身感受“智慧农业”的好处;采取“引入驱动、招商引资”的模式,引进战略合作商,共同普及“智慧农业”,推动农业各类经营主体树立互联网意识。其次,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明确的行动规划,突破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性障碍,充分利用各类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资源,实现基础设施共建、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作协同,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增强面向农业与农村服务的信息化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节能降耗。再次,要进一步推进移动通信、宽带、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农村的普及,实现光纤到农户全覆盖,进一步降低信息资费标准,让广大农民愿意用、用得起、用出效益。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和待遇落实机制,吸引专家学者、高校毕业生等投身于“智慧农业”建设。
在具体措施上,要按照省政府出台的《河南省“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加速融合,开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准化的现代种养及营销模式,建立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是实施农业精准生产专项。开展农业大数据、物联网应用示范,建立农业生产全程监测管理网络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集约化、精准化。结合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选择条件较好的千亩方、万亩方,建立大田种植全程智能监测分析系统,实现环境参数远程感知、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精准化作业,提高病虫害、水旱灾情等实时监测预警能力。结合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建立远程视频诊断及智能管理信息系统,推行设施农业精细管理,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结合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培育工程,加快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网络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结合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建设综合性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大力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花卉苗木、特色经济林、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工业等领域推广应用。
二是实施农业经营网络化服务专项。支持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支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供销合作社互联网应用,推动产销衔接。推广成熟的互联网应用模式,规范、用好农村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村级超市、农资店、党员活动中心等为主体,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建设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鼓励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信息服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主体合作,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
三是实施农副产品追溯体系专项。支持利用现有互联网资源,建立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供销合作社应用先进技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开展示范试点的基础上,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