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新风采】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员羊毅的奋斗故事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03-13


 羊毅代表出席全国人代会

羊毅代表接受媒体采访

羊毅,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致公党员,航空工业参加全国两会代表中唯一的女代表,也是来自航空工业科研一线的一名代表。作为航空工业光电所一名科研一线的女科技工作者,她在航空报国的奋斗路上巾帼不让须眉,锐意创新,不断建功立业。

锐意进取 十年磨一剑

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就一直从事军用机载光电装备的研发工作。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我国空军光电装备水平较落后,也正值光电所某重点工程引进建线之初,急需大量既有专业知识又会俄语的专业人才。于是,所里决定在各基层单位抽派青年技术骨干到西北工业大学培训俄语一年,然后消化吸收全是俄语的生产线资料,她也在被抽派的人员之中。当时,她的小孩刚三岁,正是需要她疼爱、照顾的年龄,但是所从事的科研课题也到了关键阶段。她将年幼的女儿托付给父母和爱人,依然踏上了俄语学习的征程。

两年中,她带领全班30个毫无俄语基础的青年技术骨干,不仅全部以优异成绩完成了俄语学习,而且翻译、消化了全部俄语关键技术文件,为型号研制奠定了基础,她也系统掌握了光电雷达的设计与工艺。其后,在自主创新设计阶段,她带着研发中的困惑继续在母校浙江大学一边攻读博士学位、一边做设计计算及原理试验。在获得博士学位之际,德国柏林大学同意接受她为博士后,从事她所钟爱的激光技术研究工作。但看到当时光电所内激光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短缺,课题又十分繁多,正是用人之际的情况时,她毅然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十年磨一剑,攻坚克难,成功完成了三型光电装备的设计定型,开创了国内机载光电装备的应用先河。

勇挑重担 创新无止境

在近三十年的科研工作中,她始终牢记航空报国,勇挑重担,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成绩。刚参加工作的前几年,作为所里第一个激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她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激光编码技术的原理及试验研究。为了验证一个设计、一项工艺是否正确,她经常试验到深夜;节假日不休息,继续加班更是成为家常便饭,取得了很多的创新成果。她先后荣立航空工业“十一五”、“十二五”预先研究个人二等功;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部级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防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2部。30多岁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成为航空工业特级专家,洛阳市第八批优秀专家。

为了推动前沿技术创新及其在机载装备中的转化应用,光电所在北京成立了技术创新中心。但要使我国的航空装备在国际上始终保持领跑地位,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2014年,她全面承担起创新中心的技术创新及运营管理的重任。凭借扎实的科研功底,勇于探索的精神,她快速建立起了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相适应的运营管理制度和技术研发管理流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创新中心形成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技术研究成果,为机载光电装备的升级提供了原始创新的技术储备。

不忘初心 奋斗航空路

1989年怀揣着航空的梦想到光电所工作,由专业组长、研究室主任到副总工程师、独立运行北京技术创新中心等,这一干就是近30年。与此同时,她先后当选市、省、全国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近20年。这些经历中曾不止一次为她打开了从政或经商之门。但在每个人生转折点上,她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航空事业,选择了自己航空报国的初衷,回首往事依然无怨无悔。作为航空工业近三十年跨越发展的亲历者,她认为,正是40多万航空人对于航空报国的坚守,才造就了我国航空装备的先进地位,也成就了每个航空人的绚丽人生。

她特别重视技术传承与人才培养,在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人大代表及学术兼职的同时,她还担任着光电所光学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光电所培养出硕士研究生10余名,是所内屈指可数的“多产”导师,而她培养出的学生目前都已成为技术骨干或科研部门领导。2017年6月,作为母校浙江大学优秀校友代表,她应邀参加了浙江大学201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并寄语毕业生。

同时,作为人大代表致公党员,她始终把“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铭刻于心,多年来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议案、建议。她曾经提交的关于“中央电视台应加强中华诗词歌曲宣传与报道”的建议,近几年来得到了强烈的回应。她还提出《关于设立“中国航空日”的建议》,极大地激励与鼓舞了广大航空人。针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落地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体制机制及政策环境问题。今年两会,她提出了关于“支持洛阳申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建议。建议将拥有多家国防科技研究所的洛阳市列入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

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她总说:“科学研究的道路是艰苦而又漫长的,必须要有高尚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作为新时代的航空人,她始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奋敬业、勇于探索,自觉肩负起强国强军的重任,把知识与才华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在人大代表履职中,她也始终将“河南代表和来自航空工业的代表”作为自己的双重责任,在自己的本职科研工作中创新创效,为加快推进航空工业的军民两用技术创新成果尽快转换成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新动能,为以创新来驱动航空科技进步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有更改